勃拉姆斯如何把“十全十美的悲剧”变成交响乐?

亚里士多德说: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戏剧揭示:“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第四交响曲正是勃拉姆斯读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完成的。它激动人心,悲壮而辉煌,微妙而细腻。《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伟大的悲剧。弗洛伊德受了启示,而发展了心理治疗理论。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5.7 - 1897.4.3))则把它转化为如此令人心潮澎湃的音乐作品。

     如果说它是“天籁之音”,它又是源于一个人的心流。如果说不是“天籁之音”,它又如何能够使人的心灵如此陶醉?

       勃拉姆斯何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天才之作?

       当然,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者的生活。勃拉姆斯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一作品的呢?

       

      据介绍(以下引自百度百科):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但是,爱情的花不会只开一次,在和克拉拉分别的40年的漫长岁月中,勃拉姆斯也不是没有爱过别人,他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

  1858年,也就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别的第三年,勃拉姆斯在哥丁根遇到一位女歌唱家叫阿加特,她非常喜欢勃拉姆斯的歌曲。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歌曲有200余首,他也很喜欢歌曲,便与阿加特一起研究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阿加特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阿加特,并且彼此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勃拉姆斯和阿加特只是无花果。他写给阿加特的信中说:“我渴望将你拥抱,但结婚是不可能的。”也许,在他心中,永恒的还是克拉拉吧!后来,阿加特还是另嫁他人。

  5年后,勃拉姆斯把一首G大调六重奏献给阿加特。曲中第二主题用阿加特的名字作为基本动机:A—G—A—DE,寄予他对阿加特并未忘怀的感情。


    ——许金声:如果说,勃拉姆斯有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很可能难免牵强。但不能不说,他的以上这些经历与第四交响乐没有关系。当然,勃拉姆斯的创作并不会局限于这些经历。其中,有多少自我超越的时候?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