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卡尔·雅斯贝尔斯

2020-11-08


卡尔·雅斯贝尔斯


尽管在多年之前就了解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关于世界历史“轴心时代”的思想。他指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出现了迄今仍然在影响着人类的大思想家。在中国生活着孔子和老子 ,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都产生了,……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生活着佛陀,所有可能的哲学流派……都发展起来了……在伊朗,查拉图斯特拉在教授他那富于挑战性的宇宙观……在巴勒斯坦出现了先知……在希腊则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一思想,令我久久地咀嚼、回味。


但只是在前几天 ,才看到他的大作《大哲学家》。在这本书里,他畅谈了对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老子、耶稣、柏拉图、奥古斯丁、斯宾诺莎等地看法。一翻开,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三年前,我就完成了新著《与先知通心》,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们的基本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而我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大大地发展了他的思想。关于他写作 《大哲学家》的思想方法,他在研究耶稣时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在以往学者研究成就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内心去感触耶稣的世界,从而收集可靠的、大概的以及可能有的资料,以此来描绘出耶稣的形象。”所谓“用自己的内心去感触耶稣的世界”,如何用自己的内心去感触呢?我有成熟的“通心”的理论、方法,而他没有。我在《与先知通心》中写道:“对于‘与先知通心’,可以初步下这样的定义:任何人在尽量清晰自己、放空自己的情况下,依据有关的文本、文物、经典等,尽量站在先知的立场、情绪、状态上,去体会先知的内心世界,感受先知的境界,对于文本、文物、经典等所提供的关于先知的资料,有创造性的诠释和理解,这种诠释和理解有助于自己的潜能的深度开发、心灵的大幅度成长,从而回到现实生活中,能够活得更自在,更有幸福感、意义感、丰富感。


遗憾的是,该书在当前形势下,还不能够马上发表……



下面是他在该书中谈到的部分对耶稣的看法:


P163:尽管我们不能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之上令人信服地来描绘耶稣的形象,但是透过传统的面纱,真实的耶稣形象仍然是依稀可见的。如果我们没有对传统的零星碎片的信任,并且不愿意冒犯错误的危险的话,那么一种纯粹的批判——历史研究就会使得所有的真实性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的任务是,在以往学者研究成就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内心去感触耶稣的世界,从而收集可靠的、大概的以及可能有的资料,以此来描绘出耶稣的形象。这一描述的基本出发点乃是我们跟耶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要透过面纱的遮掩,还一个真实的耶稣形象,了解他曾经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些什么,以及都说了哪些话。



P175:可能的几种心理学角度


      尼采在《反基督徒》一书中把耶稣作为这样的心理学类型来描述:耶稣是一个对受苦和诱惑极端敏感的人。现实的世界对他来讲是不可忍受的。他试图不为尘世所动。这一世界只有在象征之中才有意义。因此耶稣不再活在现实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象征、各种符号以及不可理解的各种问题的世界之中。


对于尼采来讲,“不要与恶人作对!”(太5·39)一句话是理解福音书的关键所在。借用这句话,耶稣对抗争的无能反而提升为道德规范。



P189:文字历史学的批判通过文本间的相互比较以及从业已存在的口头流传变为文本的完备分析,确立了这些文本的可信度以及它们在何种程度跟原来的存在可能有的或远或近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传说和神话的原因,而使这些文本不断叠加,也不难看出其他材料是怎样一步步演绎到他们头上来的。批判的研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确定性,不过我们往往只能满足于或然性,而大多数情况却只能达到可能性的结果。


经过摒弃而获得这些伟人本来的真面目的话,反而会发现他们离我们更远了。


这些大师们的历史真实只可能通过他们的存在对其周围的人和事所产生的不同凡响的威力,以及对后世的震撼中认识到。只要是后世人们的论述明确是针对这些大师的,那么这一影响就是有据可查的。这些伟人的形象从一开始也就依稀可辨了。那么被那些尊他们为先人的后人抬高了,这些不再真实的形象自身也成了新的历史真实。



P190:历史批判法并不能因此就可废止了,它至少制止了简单地将所有福音书的内容作为历史真实而全盘吸收的企图。


所有这一切都是新的历史现实,而不再属于作为人的耶稣本身了。


不过这期间尚存进一步的可能性间隙。无数的部分被确信为神话而被删除,真实的部分很少。这其中有一块广阔的可能性间隙,亦即在历史上亦可能、亦不可能是真实的情形。在这块具有活动余地的空间里,我们可以根据事务和事件内部相互关系的原则选择明显是真实的东西。



——摘自【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大哲学家》修订版(上),李雪涛、李秋零、王桐、鲁路、姚彤/译,李雪涛/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本书根据Piper Verlag GmbH ,Munchen   1957年版本译出。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