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马斯洛的原生家庭

许金声




不少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以及心理治疗理论,都十分看重原生家庭。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关系对他整个一生的发展都有最大影响。


所谓原生家庭关系是指与父母、兄弟姐妹等的关系。其中更重要的是与父亲、母亲的关系, 而尤其重要的,则是与母亲的关系。一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身上都会长期带着所受的母亲影响。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不好,对他今后的婚姻、家庭以及事业常常都会有负面的影响……


我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所做个案,以当事人数量计算,超过了200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追溯到了与母亲的关系,或者直接处理的就是与母亲的心理情结。我强烈地感受到,与母亲的心理情结一旦得到处理与化解,会解放出当事人的巨大的潜力。相反,如果没有得到处理与化解,当事人就总是这里或者那里不对劲……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人 和发言者。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等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力结构和发展规律,他关于自我实现的人以及健康心理的研究,对后世影响巨大,包括当今的中国。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早年与父亲、母亲的关系都不好,尤其是母亲。这常常使许多阅读过有关马斯洛的传记或者知道这个情况的人迷惑不解。


马斯洛

在大学办公桌旁边的马斯洛。


我们至少可以提出质疑这样一些问题:


1、正如马斯洛自己也认为,科学与科学家的状态、人格有密切关系。马斯洛与母亲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对他的研究有一些什么影响?特别是消极的影响?


2、马斯洛亲自说:“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毋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马斯洛的研究有一个重要主题,是关于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而且据一些回忆,他自身也是一个可亲、善良、心理相对健康的人,这显示,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原生家庭影响,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3、马斯洛不像相当多的与母亲关系不好的人,他们都在婚恋和家庭问题上严重受挫。而马斯洛却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夫妻关系,他与贝莎结婚后一直白头到老。另外,他还有关系不错的三位子女。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本文仅仅就这些问题,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马斯洛与父亲的关系



和与自己母亲的关系不同,马斯洛与父亲的关系有一个越来越好的过程。


马斯洛对自己的外貌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童年和青春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对自己瘦弱的身躯和过大的鼻子一直有一种痛苦的羞愧感……他说:“我异样地感到,我是一个非常丑陋的年轻人。我天生有一种深刻的感觉,即不知怎么回事我有些不对劲。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任何优越感,只有一种强烈的、令人痛楚的自卑感。”


  然而,马斯洛的这种心理状态因为父亲的玩笑而更加严重。……在一次大型的家庭聚会上,父亲用一种反问的口气说:“难道亚伯(马斯洛昵称)不是你们见过的最丑的孩子吗?”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父亲的话深深地伤害了马斯洛心中的自我形象,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马斯洛乘地铁时,为了躲避他人的目光,总是尽量找空车厢,就好像自己被毁了容似的。


在孩提时代,马斯洛与父亲的感情很淡漠……每天,塞缪尔一大早就离开家,乘车到曼哈顿南部格林威治街的修桶工场去。下班后通常与朋友们聚一聚,直到儿子快要上床睡觉时他才回家。周末,他偶尔带亚伯拉罕到外面去吃苹果干,或在附近的餐馆吃一些东西。除此之外,他很少关心大儿子的日常生活。为了维持这个人口逐渐增多的家庭,他整天忙于工作,几乎很少有精力,甚至没有想到要与儿子建立亲密的感情。


  塞缪尔经常不在家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他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望。他尽可能在外面消磨时间,以避免在孩子们面前与妻子发生冲突。有时候,他有意延长“商务旅行”,仅仅在他非常渴望见到孩子的时候才回家。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犹太人家庭中,彼此感到嫌恶的夫妻,“为了孩子的缘故”,常常感到有责任凑合着生活在一起。因此,直到他们的长子读大学时,塞缪尔与马斯洛的母亲罗斯终于才办了离婚。


作为一个年轻人,马斯洛对父亲的名存实亡感到相当痛苦。在他大约24岁时的一篇很有特点的日记中,他回忆道: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非常不幸的。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是一个黑暗和悲哀的时期,我奇怪当时自己竟然能够毫无问题地承受。搜寻我所有的记忆,找不到一丝欢乐的光芒……我的父亲误解我,认为我是一个白痴和傻瓜。也许,他对我很失望。”


  在后来的岁月里,亚伯拉罕·马斯洛与父亲的关系逐渐变得亲近了。30年代初,塞缪尔离婚后不久,他就与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住在一起了。由于经济大萧条,塞缨尔失业了,花光了积蓄。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大儿子之间有了真正的和解,直到他重新结婚,以及几年后逝世,他们一直都相处得很好。在马斯洛以后的生活里,曾多次用善意的语调谈到父亲,总是说他的好话,称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家伙。一直到他去世,我们都是朋友。”


  看来,这里至少提到了两个因素:1、马斯洛的父亲与母亲的离婚。这种离婚使父亲的心情变好。2、30年代的失业造成的压力,使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更亲密。如果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马斯洛父亲的这些变化何以让马斯洛与父亲搞好关系的呢?至少有一个因素,马斯洛自己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与自己终身热爱的妻子贝莎•古德曼(Bertha Goodman)终于结婚了。



二、马斯洛与妻子的关系



马斯洛与妻子的关系,属于“新生家庭”的问题。所谓新生家庭,是指一个人长大成人之后,与异性结婚, 生育子女,建立的家庭。——在新生家庭里,对于子女来说,父母与他们的关系,又是属于原生家庭。家庭关系 就是这样不断演变下去的……


本文主要是谈马斯洛的原生家庭。正是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暂时停下来关注一下马斯洛与妻子的关系。


在读高中期间,遇到了他的表妹贝莎•古德曼。她于 1922年3月从苏俄来到纽约,那时她才13岁,比马斯洛小一岁。通过书信和谈话,马斯洛早已听说了很多关于贝莎的事。他十分尊敬贝莎的母亲,认为她是一个温和、富于幽默感的人,善于安排好家里的生活。她还有一种天生的艺术鉴赏力,这是马斯洛非常欣赏的一点。她的丈夫在一家室内装修公司工作。一见到贝莎,马斯洛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由于贝莎几乎不会讲英语,他就主动去做她的老师。从那时起,马斯洛几乎每周都要去拜访贝莎家,同 她聊天。在青少年时期,马斯洛从来不和其他同龄的女孩交往,贝莎是唯一的例外……


马斯洛与贝莎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在《科学与科学家的心理》这本书里,马斯洛曾经谈到:“很久以前,我从当艺术家的妻子那里得知,她对我的作为科学家的一些着魔似的分类方式感到非常恼火。例如,对于我所喜爱的一种鸟、一种花或一种树,我总是身不由己地要问它们的名字。我似乎还不满足于喜爱和欣赏,总要搞点理性的东西。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常常替代或完全取代了对于事物现状的沉醉或冥想。我把这种不去真正感受和体验,而是去分类的过程称为‘成规化’,意思是,为了组织和统一一个完全体验性的世界,使‘正常’和‘健康’的努力都变化、病态化了。” 马斯洛的妻子是一位雕塑家。我们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妻子对马斯洛影响的程度,已经达到影响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的深度。马斯洛后来成为人本心理学的一代宗师,都与他的这些思想有关。人本心理学重视“体验性认识”,重视直觉。一般人的思维习惯甚至传统的科学研究方式都喜欢贴标签。这实际上意味着精神状态不够放松、缺乏安全感,内在深层有焦虑情绪。


在爱德华·霍夫曼的《马斯洛传》里,记载了马斯洛一次重要的经历。1961年,正是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的研究进入一个高潮的时候,他正在写作《高峰体验:一种强烈的同一性体验》这篇著名的文章。该文的中译本在《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中可以查到。


马斯洛所写的这一文章,是准备在应邀参加的“霍妮纪念会”宣读。“在演讲前三天的晚上,马斯洛自己就有了一次高峰体验。这天半夜,他在一种 富有灵感的异常状态中醒来,穿着睡衣走下楼梯,开始写日记。他沉浸在一种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激情中,兴奋地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完全忘记了时间。这阵情绪过去后,他感到有些头晕,黎明的寒冷使他浑身发冷,牙齿打战,而且膀胱憋得快要爆炸了。早上,贝莎醒来后,他向她叙述了这一不平常的体验。她立刻建议道:‘亚伯, 你为什么不把昨晚的那些日记读给人们听?抛开你写的那些学术论文,这些日记才描述了活生生的高峰状态,那些论文只不过是在谈论有关高峰状态的问题。’贝莎的建议很有诱惑力,因为很久以来,马斯洛一直在坚持体验报告在有关心理学研究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这个角度看,他自己的高峰体验将是有说服力的。 但是,他能以这种方式对那些相对来讲还是陌生的人披露自己的心灵吗?”从这段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到马斯洛与妻子关系的深度。他们能够交谈一些相当隐秘的问题,贝莎对于马斯洛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发展也很了解和关心。她提的建议,也非常新颖,令人回味再三……


马斯洛与妻子的关系,似乎颠覆了不少对于原生家庭影响夫妻关系的认识。例如,有这样的说法,对于男人来说,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会对与妻子的关系造成强烈影响。至于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的理论,应该在此如何发挥解释力,也需要进一步探究。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地探索。



三、马斯洛与母亲的关系



  马斯洛与母亲罗斯的关系,与他与父亲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母亲,一直到成年,他都对她抱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绪甚至恨意。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取得过完全的和解,尽管可能有些许小的改善。


  当她去世时,他甚至拒绝出席她的葬礼。他形容她是一个冷酷的、愚昧无知的以及充满敌意的人。她没有爱心,几乎逼得孩子们发疯。在马斯洛所有对母亲的评论中,有些是在她还在世的时候公开发表的。在这些评论中,没有一句话表达了他的亲切或热爱之情。


  根据马斯洛自己的一些评论以及他的家人和朋友们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母亲产生反感的一些原因。虽然家里没有什么要遵守的犹太人的宗教礼节,但他的母亲是一个迷信的女人,动辄就为了小孩子的一点过错威胁说:“上帝将惩罚你!”——数十年后,马斯洛在回忆时,这样提到了她的这种威胁:


  “在我大约四、五岁时,我开始检验她预言的各种事情,并且寻求关于这些事情的各种想法和观点。例如,她说,你如果做这种或那种事情,上帝就要毁灭你。然而,我做了,上帝并没有毁灭我……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对我说,如果我从窗子里爬出去,就不会再长高了。但是,我爬出去了。后来,我测量自己的身高——当然,我一直在长,并且远远超过了原先刻下的记号。”——从这件事情可以可以看出,一般人的逆反精神,只在青春期才明显出现,而马斯洛早在四、五岁就开始显示了。值得注意的,他的逆反不限于一些情绪的表达,而且体现在具体行为上,这些行为还居然具有“科学精神”的雏形。——面对母亲的诅,他不仅从窗户爬出去,而且还对自己的身高进行测量。这些行为,都影响着他成年对母亲的态度。在马斯洛身上,有一种罕见的“挫折超越力”。


  正是在这种从幼年的心灵折磨到科学探索的发展中,年轻的马斯洛逐渐对宗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怀疑和对无神论的尊重。他后来在评论时,着重强调了他母亲在这方面不知不觉对他产生的影响。他说:“作为一个孩子,迷信和宗教对我来讲是一回事。我从她那里所得到的,就是鄙视这些东西。”……很久以后,他回忆道:“直到进了大学,我才发现了真诚的教徒,这些人是正派的,而且显然,他们既不虚伪,也不低能。”——顺便说,马斯洛关于宗教,他反对的是有组织的宗教,他并不反对宗教精神。这在他的《宗教信仰,价值与高峰体验》一书中,把有组织的宗教与宗教精神进行了清晰的区分。


后来,马斯洛评价这种养育环境时,认为它从反面意义上,有助于促使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一个人能够从不好的家庭影响中,得到“从反面意义上”的成长,这并不是马斯洛独有的情况,甚至一般人也可以做到。——我自己在自己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也发现了有类似情况,尽管程度有差异。——马斯洛认为,他对母亲的鄙视,更多地是由于她对家庭成员的吝啬。他苦涩地回忆道,她经常用锁锁住冰箱。虽然父亲有很好的收入,但只是当她有心思弄东西给自己吃时,才把锁打开,允许孩子们吃一点零食。无论什么时候马斯洛有朋友来家串门,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冰箱锁上。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对家庭事务发表自己的观点,罗斯总是用贬低或轻蔑的口吻反驳他。她在反驳时最喜欢说的话,恰恰是他作为一个孩子感到不能容忍的:“亚伯,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后来,马斯洛有时同自己的孩子谈到他父母的性格时,曾回忆起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事情。马斯洛一直非常喜欢音乐,一天下午,他在曼哈顿的旧货店中找到一些每分钟78转的旧唱片。他非常兴奋地发现,其中有几张正是他一直渴望听到的。回家后,他将这些唱片放在卧室的地板上。正当他满足地查看这些新的收藏品时,罗斯走进来,警告他,要他立即把这些唱片收起来。由于正专注于自己新发现的宝贵财富,马斯洛心不在焉地忽略了她的警告。后来,他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当他回来时,只见母亲正在使劲踏踩这些唱片。她一脸怒气,大声喊叫着:“我告诉你什么了?!我告诉你什么了?!”当时,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能为力。罗斯用鞋跟踏踩着每一张唱片,直到把它们全都踩碎。然后,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离开了房间。


  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他母亲性格之残忍。一天,马斯洛独自在街上散步,发现两只被遗弃的可爱的小猫,决定收留喂养它们。他把它们带回了家,俏俏地放在地下室。那天晚上,罗斯回到家,听到了小猫的叫声。她来到地下室,发现儿子正在用一个碟子给小猫喂奶。儿子把没人要的小猫带回了家,还居然用她的碟子结它们喂食!这使她勃然大怒,她把小猫一只一只地拎起来,当着吓呆了的儿子的面,把小猫的头向地下室的墙猛撞,直到把它们撞死。

……


  尽管马斯洛在以后研究了多年精神分析学,并且多次接受精神分析治疗,他也从来没有缓和对罗斯的看法和态度。他没有原谅过她,甚至拒绝这样理解她:她是自己成长的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从十几岁离开家后,在罗斯有生之年里,他只去探望过她几次。在中年的后期,他还带着一种明显的反感写道:


“我对她的反应,以及所有的怨恨和反感,不仅在于她的外在形象,而且在于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她的吝啬,她对这个世上的人缺乏爱心一一哪怕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的自恋,她对黑人的偏见,她的损人利己。任何人如果与她看法不同,她都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她对其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缺乏亲人的关怀,她只有动物一样的自私的只顾自己的本能。”


  “我常常感到困惑,我的理想主义倾向,我对伦理的关注,我对人道主义、善良、爱、友谊和所有其他美好事物的珍视是从哪里来的。我确知它们并不是我所得到的母爱的直接结果。但是,我的生活哲学、创立理论的整个取向以及所有的研究,却都可以从憎恶和反感她所喜欢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


  其实,马斯洛的这段话已经揭示了他的超越性之所在。“我的生活哲学、创立理论的整个取向以及所有的研究,却都可以从憎恶和反感她所喜欢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只有人格力量强大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此。


  按照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是人的三种基础心理素质,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三种人格力量越是强大,就越是能够超越一般的人,达到更高的层次。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给马斯洛测过智商,结果高达185!不知道他的测试是否包括我说的情感力、意志力,总之,马斯洛的基础心理素质是非常强的,他具有同样高,至少是比较接近的的情感力、意志力的可能性是较大的。从环境因素看,马斯洛尽管没有优秀的父母,但他遇到妻子贝莎,以及数位优秀的老师,还有许多优秀的朋友,这些,对他的发展以及成就,都是不可缺少的。



四、如何看待马斯洛一直没有与母亲和好?



  马斯洛与母亲的关系,一直被一些人诟病。他们质疑,一位在研究人性、人的发展的高境界的心理学家,怎么会如此这般?其实,按照通心理论,还是比较好理解的。通心是有成本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我们与某人(包括亲人)纠缠,其化解纠缠、改善关系的成本相当大的时候,选择维持现状就是一种明智,一种通心。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毕竟还是去看过母亲几次。而且,在自己的女儿结婚的时候,他的兄弟邀请了曾经他们的母亲来参加,尽管还担心她捣乱,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同意之后,又曾经为此担忧、失眠。在婚礼上,所幸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些都说明,马斯洛在与母亲的关系上,是有过一定努力的。这些努力之所以有限,是因为马斯洛对于母亲的心理情结并没有得到过有效的治疗。——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的限制吧?在今天,处理当事人与母亲的心理情结,对于一位比较成熟的心理治疗师,都是不在话下的。


  至于马斯洛关于母亲的负面的评论,有的是在母亲还没有去世时就发表的,有可能恰恰说明马斯洛的过人的诚实。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能够实话实说,也是一种应该肯定的精神。需要指出的是,马斯洛主要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学者,尽管有过一些心理咨询的实践,但并不是一位心理治疗家,自己也没有体验过心理治疗的威力。即便是一位心理治疗师,按照一般的理解和惯例,一般是不为自己的亲密关系做治疗的,包括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是著名心理治疗师,面的自己的亲密关系之时,也未必就能够善始善终。例如,卡尔·罗杰斯与妻子的关系,尽管在早年十分美好,在晚年出现了可怕的分歧和裂痕。


马斯洛无可非议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但所有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并不十全十美,包括而不限于在自己的所有的关系中,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很简单,人不是神。人是有限的存在,“有所为有所不为”。


例如,我们看佛经可以注意到,佛陀在悟道后,曾经回家一次,他面对他自己的亲生父亲、亲生儿子以及妻子,也只是把他们渡到阿罗汉而已……


马斯洛和妻子在晚年


(注:本文资料来源,主要参考爱德华·霍夫曼《马斯洛传》,以及马斯洛的另外一些著作。)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