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心理学的意义仍然继续上升

许金声




《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健康研究的扩展》

——纪念马斯洛诞辰113周年(之二)




一、马斯洛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关于马斯洛心理学,我们应该有所重视。你不重视也得重视,因为它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传进的先进思想,属于外国优秀文化,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和发挥。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心理学翻译的书里,不是排在第一、第二,至少也是第三、第四。弗洛伊德的书印了多少我不知道,当时在80年代初期,马斯洛的书是超过了弗洛伊德的,大概是因为更好懂。记得有人在1988年统计,光是他的译著就出版了55万册。后来又出版了其他一些书,包括《马斯洛传》这些。马斯洛的很多思想,已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他发明的术语已经成为了大众语言,比如说:“自我实现”、“需要层次”、“高峰体验”等等。他被写进了不同学科的教科书,首先是心理学,一般普通的心理学都要谈他,提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也必谈无疑,教育心理学,还有经济学,谈到需求的时候都要谈到马斯洛,其影响的广泛可见而知。但是,对马斯洛到底怎么评价呢?我非常欣赏有一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高屋建瓴,很有气魄、格局。马斯洛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为人类认识自己画出了一幅新的画像,这是给人类照镜子,人类要认识自己,要回答“我是谁?”这个永恒的主题,马斯洛功不可没。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人类经历过三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而已。以前人类认为自己居住的地球就是宇宙中心,太阳、月亮都围绕地球在转,他把这个纠正过来了,地球不过就是太阳的一个行星,它是围绕太阳在转。第二次打击就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认为人类就是从猿猴变来的,人类这么伟大的生命竟然是猴子变的,也是一次重大打击。第三次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提出。弗洛伊德非常真实,他提出“性本能”学说,人是受他自己非理性的潜意识支配的,人类看起来非常阴暗。


马斯洛就是在此之上,描绘了一幅新的关于人类的画像,这个人类的画像用他晚期的著作来描述是最为妥帖的,那本著作就是《人性发展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这个书名就看得出来,他指出了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高度。他是从尽量讲究实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在这个之前,当然也有其他不同的哲学,对人的评价也很高,对人也很乐观,但是马斯洛是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论证的,他尤其是提出了“自我实现”、“超越性”,“高峰体验”,“优心态”这样的概念。大家知道弗洛伊德是不研究高峰体验,也否认“神秘体验”的存在,荣格比弗洛伊德好,他对神秘体验、神秘现象很感兴趣,提出了“共时性”等概念,他的贡献当然还有“集体无意识 ”“原型”等重要概念和“积极想象”等方法。他对中国的《易经》这些都很感兴趣。但是马斯洛研究人类的新境界,有他实实在在的参照构架,指出了人类动力结构的规律。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非常伟大,尽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发表以来,有的人想否定,有的人想修改,但是就我认为大多数都站不住,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看懂马斯洛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我的新著《大我实现之路》,做了详细的澄清和修正,就是这本书。即将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三个封面设计:


31.jpg

32.jpg

33.jpg


这封面设计,中间这个图非常重要:


34.jpg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都有误解,包括一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包括我国出版的心理学教科书,不好意思说谁主编的。美国促销的教科书《人格理论》的作者瑞克曼,我跟他通过信的,他那本书在美国畅销,被认为是权威的人格理论教科书,再版了九次,这本书也翻译过来了,也都犯了一个错误,它们都没有说清楚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到底讲的什么。题目都理解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说的是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外一种需要再出现,而这种出现呈现出阶梯性 、层次性 。错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讲的不是“需要的更替”,而是“需要优势”的更替和变换的规律。


大家看这张图,有七条曲线,就像波浪一样。对吧?最高地方就是浪峰,像波浪一样起伏。一浪接一浪,没有前面的浪峰,就没有后面的浪峰。作一个比喻,浪峰出现的先后次序,就是马斯洛说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讲的是需要的优势的更替和变换的规律,也就是人的动力发展的规律。好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没有分清楚,什么叫“需要的更替”和“需要优势”的更替。什么叫需要的优势呢?同时具有几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但是在一个时候他常常只有一种需要对你的行为的支配力最大,这种支配力最大的需要就叫“优势需要”。比如说,你们现在有没有没吃早饭的?应该大多数都吃早饭了吧。凡是吃过早饭的,一般来说,除非你的消化能力特别好,现在你的生理需要想吃饭的需要还不可能是“优势需要”。你正在全力以赴地听我分享马斯洛,你也许是你想自我实现,多听一些知识,尤其是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潜能。但是如果你没有吃早饭,那你就麻烦了,你肚子开始有点咕咕咕,开始响了,胃开始蠕动了,有饥饿感了,但没关系你还忍得住,你还在听……但假设我这个讲座一直延续到下午2点钟,你看我点钟还没有讲完,尽管我讲的再精彩,由于这个时候你的生理需要、吃饭的需要要占优势了,你终于下决心要先去吃饭了……当你在听讲的时候,此时此刻你是自我实现占优势,但这并不是说你的生理需要不存在,你的安全需要等不存在,而是指它们已经由很好的满足,不占优势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讲的是,只有当前面一个优势需要达到高峰之后,往往下一个更高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优势需要,没有讲清楚,其他人都是稀里糊涂的。而且我特别感到困惑的是很多教科书竟然都不引原著,中译本都不看,就在那瞎说。




二、为什么必须要有“自我超越”、“大我实现”?



我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全人需要层次理论,全人需要层次论对马斯洛又进一步进行了发展,马斯洛在晚年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类发展的潜力来说,他逐渐产生了关于“自我超越”的思想,甚至把这个 扩展到疼的需要层次理论。但是这个思想他生前一直没有正式发表,他已经写了这方面的文章,他认为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还应该提出“自我超越需要”,这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为什么呢?我们现在面临全球化过程,全球化过程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强,矛盾凸显,冲突越来越大。如果人类的“普遍人格”(大多数的人格)发展不到自我超越的话,仅仅到自我实现(何况现在主要还是自尊),就会产生一种现象,强化利益相争关系,大家都要争夺有限资源。我们现在人类就处于这样的阶段,国与国之间就是利益相争关系,还达不到真正的完整的共赢,要做到部分共赢都非常困难,能够和平共处就不错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稍微有点优势,它就想把你压倒,因为其普遍人格要向自我实现发展,包括他的中下层阶层,为什么特朗普有那么多粉丝?就是他抓住了中下层的很多需要,他们也要自我实现,他们自我实现建立在国际大循环之上的,他不把其他国家压倒,让其他国家搞更低的产业,他们搞更高的产业,他们怎么自我实现?怎么赚更多的钱?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国际上的运用,国际冲突这方面我不准备详细展开,这个可以专门找个时间来展开,这个要结合我的通心理论来讲,如何结合通心理论、从全人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当今的国际局势?


马斯洛心理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在越来越明显。可以认为在他有生之年把需要层次论的层次从五个扩展到了六个,至于大我实现需要,他没有明确提出来,是我给他补充上的,马斯洛在生前已经注意到了宗教的作用,所以他晚期还有著作《宗教精神,价值观与高峰体验》。他意识到心理学的研究如果不汲取世界文明的精髓、也就是宗教精神的养料是不行的。注意我谈的是“宗教精神”,不是指“宗教”,这是有差异的。马斯洛对这个是做了严格区分的,宗教精神主要是发明某一先知对于人类命运的探索以及终极关切 所表现的人格和精神状态 。——如果有基督徒,我首先表示道歉,我的观点可能会跟你们有些不太相同。其实我也非常喜欢耶稣的,经常都在想耶稣,都在和耶稣通心。我甚至眼睛一闭,当我需要他的时候,他马上就在我面前出现了。“宗教”是指后边追随的人建立组织、机构,包括设立很多教规、教义、仪式等等。马斯洛把这两种是分开的,而且主要是主张前者。我有本新书叫《与先知通心》,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马斯洛的思想,但在他的基础上又大大的发展了。所以你要发现,你必须发扬宗教精神,如果不发扬,你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心灵成长是不可能达到更高的程度的。包括你搞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研究宗教精神,你所帮助人的成长也是不踏实的,是不稳定的,不仅当事人要倒退,你还要倒退,常常要倒退。一旦你的终极关怀有了,建立了联系,至少与其中的一个先知有牢固的联系,你就很难倒退了。我这人比较怪,与佛陀、老子、耶稣、孔子全有联系,全都喜欢,在我的概念中,他们不是互相排斥的某个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仔细对他们进行研究,你发现他们所说从“终极描述 ”上是差不多的,最多就是在“过程描述”上,在达到这个最高境界的途径的说法上有差异。回到马斯洛,我为什么提出大我实现需要为补充。什么叫大我实现?简单说:


大我实现之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是“我”在满足,是这个“自我”在满足,有一个肉身的“我”在满足,甚至包括自我超越。大我实现它完全是颠倒过来,它是我们有一个终极的东西,终极的东西可以称为“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称呼,印度教叫“梵天”,老子的说法叫“道”,我觉得“道”的这个说法非常好,有的美国人干脆把老子的“道”翻译成为“god”,区别就在于老子的“道”是非人格化的上帝,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和那个人格化的上帝还是有差异,其实我也觉得自己更偏向于喜欢老子说的那个“god” ,道可道,非常道的那个道,这个是我的一个补充。




三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我们再回到马斯洛,今天我们短暂的讲座,我想让大家得到一点收获,回去可以用的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就是用来调整自己、帮助自己成长的东西。我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研究马斯洛,上课我经常逃学,跑去把马斯洛的一些资料拿过来看,我在学生期间就发表了5篇论文,后来我就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金融,我研究金融都跟马斯洛有关系,我发表的文章都是《消费需求变化对于储蓄的影响》等等这一类的文章,到了1984年,我就想着人生苦短,要做就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一般喜欢的都不做。我就认识到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研究人,我眼下就是研究马斯洛,所以我就毅然决然地从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调到了北京社会科学院,我最大的牺牲就是放弃了分房子,当时要分房子我都不要了,到北京社科院住办公室,每到白天我就要把被子打包放起来放到一边,晚上又把它铺到这个办公桌上睡觉,这样一直搞了8年,但是我毫不后悔,因为我做的是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我的信念就是一个人要做就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不是一句空话,它必须体现在你做的事情上,就是一般愿意做的事情都尽量不要做,要做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我在坚定不移的这样做,这一点我问心无愧。强调知行合一,我非常喜欢王阳明,王阳明至少是中国的一个自我超越的人的典型,至于说他是不是大我实现的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至少他是已经超过了自我实现了。




四、我独创的“人格三要素”理论也越来越有用



给大家可以拿回去用的东西是什么呢?我告诉大家我在进了北京社会科学院之后,我非常注重实践,我不光是搞理论研究,我在1985年就开始做咨询了,那个时候做咨询仍然是非常少的,那么我凭什么做咨询?我用的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做咨询,那个时候咨询主要还是通过谈话疗法,另外我那个时候已经提出了人格三要素理论,我认为人格三要素理论是补充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因为很简单一个道理,人们常常会问,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环境条件下,需要满足条件下,有的人能够自我实现,有的人不能够呢?我就提出一个理论,这就是由于人们人格的差异,而人们人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格三要素的差异,所谓人格三要素就是指一个人的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大家都那么困难,如果你的人格力量越强,你的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越强,你就越能够超越这种不利的环境而达到自我实现,达到更高的成绩。而这三种力量要平衡,不仅缺一不可而且都要强大,平衡的含义就是说它必须要一样强大,光是某一种强大,那只是片面型人格,或者甚至说是畸形的人格,有的人光是智慧力强大,处事很弱;有的人光是意志力很大,只会使蛮力气;有的人好像情感力还可以,就是只不过是个老好人。一个人三种人格力都必须强大,就好像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我的理论就说在同样的条件下,之所以有人能自我实现,有人不能就是这个差异造成的。这个我已经出了专著:《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这本书一共出了三版,将由长春出版社出第四版。


35.jpg

▲第四版自印本


主要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加上我的人格三要素论,另外我还还用了卡特的人格16因素量表,我发现它这个量表其实是可以与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结合起来使用,作为一种补充。但具体我怎么执行的?找到薄弱的人格力,强化它。()我在80年代就指出了这个人格发展大趋势,我认为中国人人格发展的大趋势是普遍人格从归属型发展到自尊型的人格,发展很快,但仍然在完成之中。在一般的农村,还仍然是大量的停留在归属型需要,)至少从中国来讲,自尊需要的满足至关重要,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自我价值不足,什么叫自我价值不足?就是你的自尊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我们在公共场合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非常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一说话马上就会和自己联系起来,甚至敏感到这种程度,比如说你是大学生,你从两个同学那儿路过,你发现那两个人正在说话,而且回头看了你一眼,你心里就在想他们肯定是在议论我,这个就是自我价值感不足。其实并不见得,有时候他们就随便瞟你一眼,因为你走过来,自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仍然在谈他们的话题,没有把注意力真正的转移到你身上,没有谈你,现实生活中好多人都这样,别人一说话他马上和自己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觉得就是在贬低他,评价他等等,就感到很不舒服。自尊需要不是人的高级需要,自我实现才是人的高级需要,所以把人的所有需要作一个划分,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属于中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




五、“超越自尊就是自我实现!”



那么就要问从中级需要转向高级需要关键是什么呢?大家记住啊,这里就是大家听了过后能够拿回去用的东西。也就是从自尊需要怎么样转向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我亲身的体验,我自己想出了一句话。以前我是很不擅长说话的,但是1985年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一个挑战,因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办了一个培训班,向全国招生的,其中就安排了我一讲,让我来讲马斯洛心理学。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在北京外交学院的礼堂里面举办的,全国大概有800人到1000人参加。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面对这么多人讲过话。当我上台之前,我的心里就在打鼓,感到紧张,但是我这个时候马上意识到,我太在意我自己了,我太在意别人怎么样看我了,我太担心讲不好了。我马上就进行了调整,尽量放松,头脑中忽然冒出一句话:


“超越自尊就是自我实现!”


这不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说的嘛,我刚才是停留在自尊需要里边了,自尊需要把我给拉回去了,我现在是要自我实现。只要我内心是真诚的,我就是来分享我自己的研究,有什么担心的呢?讲得不好就不好嘛,只要尽力了就行,我就用这句话提醒我:超越自尊就是自我实现。说句通俗的难听一点的就是不要脸了,你们爱怎么看我就怎么看我。中国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啊,难听一点但是说的非常好,“人不要脸,鬼都害怕”,于是,我就大着胆子走上去了。结果我刚刚讲了5分钟,就一点害怕就没有了。黑压压的一片,把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当时一上去还是有点怯场的,在这一点我觉得我自己甚至超过了马斯洛,我毫不谦虚了,因为我看《马斯洛传》,马斯洛有个毛病,就是每当他做演讲的时候,头天晚上总是睡不好,而且在上台之前都会紧张一阵,甚至要颤抖,然后再调整过来。——我觉得这和他的原生家庭,包括他与母亲的关系有密切的关系,但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超越自尊就自我实现”这句话鼓舞了我,我那次讲的非常的顺畅,我的讲课是十几个老师里边讲的最好的之一,自己认为至少可以排在前五名,大概有12个人讲课,我不敢说我是讲的最好的,但作为第一次讲,我还是相当满意。当时就收到很多好的评价。怎么知道的?讲课结束有好些人来要电话。所以说那次讲课也使我认识了一些粉丝,我后来为什么有胆量要发起成立一个“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我积累了一些朋友,当然有的是看了我的文章给我写信联系上的。所以我后来在1988年就发起成立了一个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家以心理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会,这是非常超前的。说到这段历史,我是毫不谦虚地要说,而且要多说。因为这个的确是很超前的,那个时候心理健康概念还不是一个普及的主流的语言。我成立这个心理健康研究会,不是说光成立就算了,还搞了大量的活动,我办的举办了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培训班,至少是最早的之一。在文革之后,改革开放初期,“心理健康”、“健康人格”都没有成为一个主流的语言。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是批判人道主义、人性论,讲阶级斗争,哪有什么普遍的心理健康?无产阶级才是最健康的。那个时候有人批判马斯洛心理学,居然说他讲了很多需要,却没有讲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需要。是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否认了阶级斗争,才把这个扭转过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心理健康”不是一个主流语言,现在它已经成为主流语言了,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了,我为此感到自豪,因为我是最早提倡“心理健康”概念的人之一。大家记住,“超越自尊就自我实现”,当你再遇到什么大事情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面临压力很大的时候,这个时候你需要把自己放下,一定要把自己放下,要放下,用这句话提醒很管用。



36.jpg

由许金声发起和主持的“全国首届健康人格与心理咨询研修班”1988年7月17—27日在北京举办,当时全国有数十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授课,包括许又新、李心天、钟友彬、林方、陈仲庚等。许金声亦为授课老师之一。这是在我国较早举办的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培训班之一。照片左起第7人许又新,第8人许金声。)



(整理:郭娜、焦露莹)



37.jpg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