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心

即使平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过“通心”的概念,如果问您什么是“通心”,您都至少都能答上一、两句。例如:

“通心就是心灵相通。”

“通心就是理解他人的意思。”

“通心就是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通心就是心心相印。”

等等,等等。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没有离开过“通心”,与“通心”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关系。通心,本来就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尽管通心理论对通心有严格的、专门的定义,但大家的理解都不会相差太远。

我把自己所研究的心理学称为“全人心理学”。通心在全人心理学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含义,具有非常广的使用范围。要了解什么是“通心”,可先体会汉字“通”的含义。汉字“通”由“甬”和“之”偏旁组成。所谓“甬道”,指两边是障碍物或者是墙,中间是能够来回走动的过道。“甬”再加上“之”的偏旁,就成了“通”。“通”就是在两点之间有一个过道,能够在两点之间来回走动。而“通心”,简单的理解就是在两个心灵之间有一个通道,双方能够不断地交换能量、信息,而交换的结果,是共赢,是双方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关于“通心”的概念,是我在大量的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上做个案以及个体咨询的实践中产生、形成的,首先从心理服务工作者的角度,下一个定义:

心理服务工作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放空自己,进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当事人的情绪与状态,把握住当事人的成长方向,通过当事人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他,从而有效地帮助当事人。具有这种情况的心理服务行为,就叫“通心”。“通心”是一条红线,应该贯穿在心理服务的始终。

这个定义,是对我做心理服务工作的一个总结。我发现,在心理服务工作中,只要我做到上述情况,就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就能够帮助当事人成长。

我很快就发现,上述定义和原则,不仅适合心理服务工作者,也适合所有的人。于是,我们就有了对于一般人的通心行为的定义:

在亲密关系、合作关系、帮助关系等非竞争、非对抗的关系中,如果有任何一方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同时也清晰对方的立场和状态,采取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从而取得共赢的结果。这样的交往行为,就叫“通心”。

以上定义的“通心”,称为“狭义的通心”。

人类的关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除了亲密关系、合作关系、帮助关系等非竞争、非对抗的关系外,还有很多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对抗关系、敌对关系等。“通心”的概念是否适合这些关系?适合。但这些问题,将在其它地方讨论。

“通心”不仅有狭义,还有广义。狭义的通心是指活人之间的通心。广义的“通心”就是狭义“通心”以外的所有的“通心”,包括人与去世的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与大自然,与自己等。

如何做到“通心”?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实施“通心”三个可以操作的原则。它们同时也是人类一切积极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状态;

3、有效影响。即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

做到这三条也就做到了“通心”。它们也可以称为“通心”的操作性定义。

链接:《既然通心好,为什么还没有普及》

许金声关于“通心”目前已经有四本书。已经公开发表的有《通心的理论和方法》、《通心》、《第三次革命:通心》。即将发表的有《与先知通心》。


全 人 心 理 学